首页> 宣传教育> 心理百科

心语心声 | 当清醒成为原罪:《晚熟的人》中的生存悖论

作者:张丽阁 
发布时间:2025-03-19 14:41:03

69

前言

在《红唇绿嘴》的结尾,覃桂英将谣言加工成十万+爆款文章时,她电脑屏幕的荧光照亮了高密东北乡的夜空。这篇极具隐喻性的小说,揭开了莫言这部短篇小说集的核心思想:当整个社会不可控制的加速癫狂,清醒的旁观是否反而会成为最危险的生存姿态?

 

01被腐蚀的人性底线

 

在这部作品中,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沦为了资本与权力共谋的试验场。令我记忆尤深的是《红唇绿嘴》里的覃桂英,早年是谣言的受害者,却在自媒体时代将造谣转化为生存技艺,利用谣言牟利。

我觉得她从谣言受害者到造谣者的身份转换,特别像当今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目睹的无数反转事件。这让我不禁反思:当人人都能举起手机、敲起键盘充当审判者时,我们是否也不知不觉地成为了某种程度的覃桂英?与此同时,我也在扪心自问:自己能否坚守底线,不沦为资本的提线木偶?

 

02清醒者的囚徒困境

 

本部小说集提出的“晚熟”概念,是生理隐喻,更是社会寓言。蒋二这个贯穿全书的“晚熟者”,始终保持着令人不安的疏离感。他冷眼旁观着乡亲们近乎癫狂的行为。在《火把与口哨》中,当所有人沉醉于网红经济的狂欢时,唯有他注意到被资本异化的亲情正在悄无声息的悲鸣。

在我眼里,蒋二是清醒的旁观者,是个局外人。但转念一想,他的“晚熟”又何尝不是我们当代人共同的困境。就像我们在直播间抢购时一闪而过的迟疑,又像是当他人都在随波逐流时你本能的后退半步。而这种清醒带来的孤独感在现实中却常被误读为是不合时宜的愚钝。

 

03幸存者的精神考古

作为获诺奖后的首部作品,其本质上是对当代中国的精神考古。同时,作者在《晚熟的人》中展现的黑色幽默是笑中带着血丝的,令我难以忘怀,也令我有所感悟:当所有人物都在加速冲向悬崖时,站在原地不动的那个人反而成为最危险的异类。

 

结语

读罢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,我内心思绪万千,手掌还残留着书页粗粝的触感。那些在时代的浪潮里沉浮的人或物,竟在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。这本书也让我受益匪浅,当整个社会都在追逐流量和速度时,它教会我真正的清醒不在于急切地高声呐喊,而在于在集体癫狂中守住呼吸的节奏;在随波逐流中保持真我,坚守初心。

最后,我想我之前对自己的提问也已有了答案:在日后的生活中,我将时刻谨记这本书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)

本文章来源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:李康贝